“您知道这儿,是哪儿吗?”
小贩一脸得意地问道。
朱元璋一头雾水,但还是老实回答:“当然是洛阳新都。”
小贩双手一拍,继续得意地说:“这不就得了!这里可是天子脚下。
别看我只是在这儿做个小买卖的。
我二大爷在之前的村子里,那可是朝中一位大官,家里的远方亲戚来来往往,多少都沾亲带故。
朝堂上的事,咱们不太懂。
但是连那些官员老爷们都不在银行存钱。
您说,咱们这些老百姓敢吗?”
“那现在又有什么区别?
那些官员存了?”
朱元璋皱着浓眉,再次向小贩发问。
小贩拍了拍朱元璋的脑袋,说道:“你这脑袋怎么这么不开窍,转不过弯?
当然存了。”
小贩接着说,“太子府都存了。
他们哪敢不存?
太子殿下带头,朝堂百官跟风,咱们这些老百姓才敢放心存。
之前陛下推行,可陛下自己也没存钱不是?”
朱元璋哭笑不得,真想说这小贩胡搅蛮缠。
他哪有必要存钱,大明银行本就是他推动兴办的,钱虽没以存钱的形式体现,但早就投入进去了。
朱元璋刚要开口反驳,身后的朱标和陆羽眼疾手快,赶紧把他拉了回来。
不等朱元璋这个陛下、父皇说话,陆羽和朱标就连忙说道:“陛下,百姓说的是实话,还请陛下莫要与百姓计较。”
“百姓自是不了解朝堂中的复杂情况。
他们眼界有限,只看得到眼前的事。
他们见太子殿下存钱,官员们也存钱,所以才放心跟着存。”
“咱也存了的!”
朱元璋憋了半天才恶狠狠地冒出这么一句。
他恶狠狠地看向陆羽,眼珠子瞪得老大,“你说说,咱有没有存钱?
为了你这银行的事,咱花了户部多少钱。
别人不清楚,你心里还不明白吗?”
“是是是,陛下不仅存了,而且存了很多。”
陆羽赶忙回应,“可微臣知道,百官也知道,但不足以让百姓信服。
太子妃存了不少嫁妆钱,这才让官员们相信了,官员夫人们也信了,百姓自然也就信了。”
“这找谁说理去。”
朱元璋眼珠子依旧瞪着,半天都没能理解这个逻辑,实在难以接受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影响力还不如太子朱标的事实。
但事实就摆在眼前。
一时间,朱元璋钻进了牛角尖,好半天才绕出来,脸都气得发绿了。
“不信,咱还是不信。
就凭几句空话,就能让他们把真金白银存进去?”
朱元璋继续说道。
“那去户部还是去银行?”
陆羽犹豫着问道。
朱元璋冷哼一声:“去银行,去咱大明的商业银行。”
朱元璋对这两大银行的信用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
于是,一行人改变方向,朝着商业街外、国子学附近的大明商业银行大步走去。
来到商业银行外,还没等打听,朱元璋就无奈地接受了现实。
只见商业银行外停满了一辆辆马车,甚至光天化日之下,还有一辆辆小车满载着铜钱停在那里。
这显然不是在炫富,而是要把这些钱都存入商业银行。
不少朝堂官员也都在这儿,亲自监督存钱。
这些可都是他们的身家性命。
他们有底气拿出这些祖上留下的财产,而且经过陆羽和大明一朝推行的新政。
他们也积累了不少财富。
最典型的就是新都之内的珍妮纺织机,虽说朱家在其中占了大头利润,但经销权还有其他家族参与,账目都经得起查验。
如今,虽然有四品以上官员不能经商的法律条文。
可这只是明面上的规矩。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官员存钱也就罢了,还有不少百姓也纷纷前来存钱。
虽然百姓存的钱加起来可能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且每户存的数额也不多,但大明商业银行外这番热闹的景象,着实令人惊叹。
放眼望去。
前来存钱的官员虽场面大,但人数相对较少,百姓人数却是最多的。
这让朱元璋一时语塞。
憋了一肚子气,开口道:“回宫!”
原本陆羽和朱标以为朱元璋会生闷气,需要缓一段时间。
可回到武英殿后,朱元璋的心态很快就转变过来了。
不仅如此。
他还开始为商业银行绞尽脑汁地思考。
朱元璋在大殿内来回踱步。
忽然走到两人身前。
“还不够!”
朱标虽未被点名,却揣摩出了朱元璋的一点心思。
“父皇的意思是……”
“没错!”
朱元璋目光笃定,热切地盯着陆羽和朱标,“既然官员和百姓都相信你们,不妨再添一把火。
不过这一次。
皇家之人不能再频繁出面了,偶尔一次即可,否则哪还有皇家威严。”
朱元璋嘿嘿笑着,不怀好意地走到陆羽身前,“此次就靠你这位大学士了,毕竟你是督办银行事宜的总负责人。
也是咱大明银行的第一任总行长。”
说完。
他完全不给陆羽拒绝的机会,高声喊道:“传方孝孺!”
话音刚落,不知何时已在武英殿外等候的方孝孺大步走进殿内,躬身行礼,礼数周全:“微臣方孝孺,见过陛下。”
看他的样子,似乎早已和朱元璋达成了某种协定。
朱元璋开口便问:“可曾拟定好新一期《大明日报》的标题?”
方孝孺不动声色地看了陆羽一眼。
在陆羽满心不安时,方孝孺清晰且响亮地说道:“标题名为《大明银行——我实学圣贤人生最后一次实学之举。
愿押上一生荣誉与成就,为大明银行而战》。”
方孝孺一字一句,声音在殿内回荡,久久不绝,给在场众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这声音在陆羽脑海中,犹如天雷滚滚。
小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