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事小说网>穿越小说>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第442章 风起了,发行大明国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2章 风起了,发行大明国债(1 / 2)

朱标心中的坚定,旁人或许无法完全体会,但他身旁的众人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情绪,看向他的眼神中也充满了崇拜。

如果这世间真有神灵,像朱标这样的人,或许也能被称作是引领众生之人,将他推上神坛,又有何不可?

……

当着众多百姓的面,陆羽快步走到众人前方,在太子朱标面前躬身行礼,朗声道:“微臣见过太子殿下,愿殿下福如东海,愿我大明国运昌盛,万年万万年!”

随着陆羽高声呼喊,后方的百姓们这才纷纷回过神来,齐齐将目光投向站在大明银行门口的朱标。

百姓们兴奋地议论纷纷:“这位就是太子殿下,大明银行是太子殿下来督办的吗?”

“我就知道,我大明朝必定永世昌盛。”

“哈哈哈哈,今日我大明有此祥瑞,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

“草民见过太子殿下,愿殿下永生永世安康吉祥!”

一时间,数不清的美好祝福,带着百姓们的衷心,如潮水般涌向朱标。

朱标嘴角挂着温和的笑意。

他以温和且充满威严的目光扫视着面前的百姓,此刻的他,仿佛真如那高高在上、庇护众生的神明一般。

“有本宫在,我大明百姓定能安居乐业,本宫绝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朱标再次高声开口。

此话一出,又迎来了百姓们新一轮的欢呼。

若不是大明银行门口有众多侍卫维持秩序,百姓们恐怕早就将朱标高高举起,把他当作心中无比尊崇的信仰,不敢有丝毫亵渎。

直到陆羽领着李琪两人进入大明银行与朱标会合,一行人消失在大明银行门口后,百姓们依旧在附近徘徊了许久才逐渐散去。

但即便如此。

他们交谈之间,仍满是对太子殿下的赞美之词。

这一幕对于久居深宫的朱标来说,冲击力极大。

以往他只是在古书中读到过万民敬仰、百姓欢呼的场景,如今亲眼目睹,心中的欣慰与感慨,是任何文字都无法形容的。

“方才之事,多谢先生。”

朱标诚恳地向陆羽致谢。

陆羽摆了摆手,笑道:“这本就是殿下应得的,实在谈不上什么谢字。”

“先生谬赞了。”

朱标笑了笑。

陆羽也没再客气,接着说起了他此次前来大明银行的重要任务:“太子殿下可知,宫里陛下又丢了个烂摊子过来。”

继而!

陆羽将燕王朱棣,同晋王朱棡以及两百万两白银的事情说了出来。

朱标听后大为震惊,苦笑着看向陆羽:“此事确实麻烦先生了。”

朱标有些不好意思。

陆羽白了他一眼,心想往日朱标脸皮最薄,如今倒是受了些影响,颇有几分厚黑学的意味了,不过好歹还有些良心。

朱标连忙问道:“先生,不知学生有什么能帮上忙的,必定不遗余力。

还有那两个家伙,先生也可以随意使唤。

他们要是敢不听先生的,我这个做大哥的,一定好好教训他们!”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严肃,认真地说道。

“大明国债可以推行了。”

陆羽缓缓说道。

朱标点了点头,开始撰写关于大明国债的奏章。

在他这里,这奏章可称为政令。

虽然还需要进宫呈给朱元璋过目,但由他朱标亲自书写,陆羽负责推行,而且这也是大明新政的一部分。

进宫只是走个形式,之后便可在朝堂上逐步推行。

如今朝堂上的百官,没人敢做那出头鸟,公然反对。

很快。

相关文件被送入宫中,各个衙门也开始行动起来。

正如陆羽所料。

这消息先在洛阳新都传开,还登上了最新一期的《大明日报》版面。

“大明国债,我大明发行的第一笔国债,乃国之根本,以朝堂信用为基础,以实学为依托发行的第一笔信贷基金。”

“卖报了,卖报了!”

《大明日报》的报童们在大街小巷沿街叫卖,随着报纸一份份售出,大明国债的相关知识也广为人知。

无论是人们闲暇时的闲谈,还是码头边的贩夫走卒、人力车夫,都在讨论此事。

“大明国债,这是大明银行推出来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难不成也是个能空手套白狼赚钱的买卖?”

“张秀才,你能不能给我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码头旁的茶摊子里。

几个做工累了停下来歇脚的劳工,一脸讨好地向张秀才问道。

张秀才笑着点了点头,便做起了这顺水人情。

他简单看了看报纸,咂了咂嘴,在一众劳工的催促下,开口说道:“根据报纸上说的,这国债好像和大明银行之前的存储业务没太大区别。

虽然有点风险,但以如今实学的发展趋势,加上朝廷和皇家的信用,这大明国债基本上能成。”

作为读书人,哪怕只是个秀才,也是经常阅读《大明日报》的。

在这个圈子里。

他自然清楚大明银行推出的国债是国策,也是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得十分笃定。

“所以这是太子殿下和实学先生陆羽一起推行的?”

劳工们老实巴交地问道。

张秀才听了,笑了笑。

劳工们这下放心了,连忙跑去大明银行购买国债。

张秀才想拦都拦不住,只能一个劲地嘟囔:“这大明国债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买的,就算有份额放出来,也只是边边角角。

你们等等……”

连普通百姓和劳工都对国债如此关注,更不用说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了。

……

此时,郑国公常茂正待在府上。

与母亲蓝氏在一起,旁边还有国公府的老管家。

老管家一向负责国公府的大小事务,此时却满脸苦相:“老夫人、老爷,国公府近一两年的进项、收支账本都在这里了。

老奴可不敢有半点欺瞒。”

郑国公常茂虽然承袭了父亲常遇春的国公爵位,在沙场上也立过不少功劳,但他为人一向嚣张跋扈。

对府上的事务从不关心。

全靠母亲蓝氏时不时地过问,才勉强维持着国公府的体面,不至于衰落。

蓝氏翻看了一下账本,眉头紧皱,看向老管家的眼神也变得不善:“管家,你是府里的老人了,平日里在

看在你为这一大家子操劳多年的份上,我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如今你的胆子也太大了!”

常茂听母亲这么说,也收起了玩闹的心思,眼神一肃:“老管家,你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小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