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橚在坤宁宫接到太子标哥的电话时,朱橚还有点懵,自己已经好久没有上过早朝了,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找自己?朱橚没有想到,这坤宁宫和奉天殿的电话还真的能用上。
来到久违的奉天殿,朱橚看到又换了十几个新面孔,有不少熟悉的面孔都已经消失。
“儿臣拜见父皇!”
朱橚磕头行礼,然后老朱喊了一句赐座,朱橚坐在和太子标哥一起坐到了旁边。
自老朱之后,明清两朝的大臣都是跪着上朝,只有老朱特许的大臣,才能得到赐座,一般只有国公以上,六部尚书,都御史这些重臣才能拥有这个权限。
“周王,当初是你牵头成立这个大明皇家商会,现在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
老朱把问题抛给朱橚,大明皇家商会成立小半年,自然不可能说停就停了,遇到了问题,解决就是,所以那个御史也没有说要把大明皇家商会取缔掉,只是说要限制大明皇家商会的海外生意。
当初老朱之所以实行海禁,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压制江南本土势力的发展,海外贸易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江南本土势力。
原本全国的经济重心就在南方,其赋税更是冠绝全国,洪武二十六年,仅仅江南八府的税粮就占据全国总税粮的两成以上,苏州的税粮是全国平均税粮的九倍。
南方人口更是占据全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老朱在洪武三年,六年等年间进行大规模移民,将南方人移到北方,这种大规模移民,一直持续到永乐十五年。
进士中南方的比例也以压倒性优势碾压北方,所以这也衍生出了科举的南北榜来压制这种情况。
所以,老朱一定要压制南方,至于什么防止海盗,那并不是主要原因,尽管北打残元,南平云南,洪武年间大明一直战事不断但是大明的军力始终处在高峰期。
大明海军力量也很强大,拥有大明福船这样相对先进的战船,拥有成规模的水军,像沿海的福建驻扎的永宁卫,镇海卫等卫所都是有水军的。
大明水军也有相当多的优秀将领,比如德庆侯廖永忠,当然,早在洪武八年,他因为和丞相杨宪牵连过甚,最后被老朱以逾制的理由给赐死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大明拥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
大明洪武七年,在与倭寇相遇时,大明海军击败了倭寇。
尤其是在现在,朱橚更不在意这些所谓的倭寇,现在大明的军力将会有质的提升,并不只是因为武器的变化,还有粮食的产量的提升,有粮就有人,现在的大明朝廷可不是大明后期那样党争混乱。
“那就打!器械司正好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战船,本来想在南方大明皇家商会的造船厂制造后再用以剿灭海寇,既然他们现在自己找死,那自然没有道理再任由他们肆虐我大明沿海。”
朱橚直接就要开打,朱橚并没有理会上奏的御史,江南士族的走狗罢了,朱橚还没有给他们找麻烦,他们自己就跳出来了。
一旦朱橚开始剿灭沿海的海寇,那谁是匪,谁是走私商人,那就全是朱橚说的算了,这是逼得朱橚提前开展剿匪活动啊。
事实上,大海上的海寇绝大部分都和江南士族有瓜葛,和那些海上的走私商人有关系,甚至这些走私商人平时是商人,放下商品,转身就变成了海寇,杀掉这些人也不算冤枉他们。
老朱下达了海禁令,除了大明皇家商会,所有人都没有在海上行商的权利,因此,海上的船除了大明皇家商会的船,全部都可以当成海寇船。
“另外,儿臣觉得,海寇,尤其是倭国的海寇,之所以会成为海寇,是因为他们大明的百姓不一样,没有受到圣人的教导,不懂得仁义道德。”
“因此,为了彻底解决大明海寇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海寇问题,儿臣建议派遣一批教学的使者,到倭国等地方传播圣人之学。”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大明作为天朝上国,我大明有义务教导这些番外之国知晓礼义廉耻,学习圣人之学。”
朱橚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朱橚准备从大明江南士族中选拔出一批士子,读书人,以秀才为骨干,成立教学团,举人和进士也可以参与其中。
当然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不需要参与,尤其是状元,那是后备阁臣人选,只是现在没有内阁,但是状元的重要性也是同等的。
这是朱橚的反击,他们大话说的冠冕堂皇,总得去做些什么来实践自己的理想。
在朱橚看来,这些士子,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有私心的,自私自利的,但是也有一些真正有理想,有本事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橚也希望有一部分人能够将东亚各地彻底同化,成为大明的永久的市场和劳力,矿产的资源输出地。
“臣反对,陛下,一些番外之民根本听不懂圣人之语,是无法教导的。”
礼部尚书刘仲质立刻站出来反对道,刘仲质是江西分宜人,正经八百的江南之人,在明清两朝,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属于江南四省,是一体的,也是整个大明的教育高地,出状元和进士最多的地方。
明朝九十位状元中,江西省一共出了十九位状元,在各省中仅次于南直隶(江苏,安徽和上海一带),浙江省。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就是说的江西省。
一旦朱橚提议的政策被推行,江西绝对是出教书先生的主力。古代讲究故土难离,何况这年代出海,基本上就代表着九死一生,尤其是这批人,代表着大部分人都回不来了。
“迂腐,圣人说,有教无类。我汉人天下始终是开拓进取的,何况我们并不是去杀人放火,并不是去开战,而是去传播圣人之学。”
“横渠四句里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只要我们大明能够将圣人之学传播给东南各国,平定海波,这就是大功德,所有参与的人,都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哪怕是在白玉京,圣人之学依然是头等的学问,尤其是,我大明现在继承白玉京的重托,得到了白玉京的传承和相关知识,更需要拯救世人的重责,传播圣人之学。”
小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