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赵匡胤:没关系,我会出手。
◎赵匡胤:到底是自己筚路蓝缕才创建的基业,还能离咋的?◎
看到辛弃疾终于露出了真实目的,诸天万界顿时一片寂静。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合着我们都白白浪费感情了呗,你在这为南宋做铺垫呢?
宋宁宗赵扩:“……”
请不要为大宋刷屏了,实在受不起啊!
韩侂胄@辛弃疾:“如今金国民生凋敝,武备不足。时不我待,依我之见如今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辛弃疾:“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南宋与金国之间已经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在这种情况下,宋军疏于训练、军备废驰、军队素养极差。年轻将领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练,大部分士兵甚至不能披甲作战,而今朝中没有岳将军那般出色的将领。金人与蒙古之间的战斗虽然让他们元气大伤,但也锻炼出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士。在这些人面前,宋军又能有几分胜算?”
韩侂胄@辛弃疾:“你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哼!多说无益,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就睁大眼睛看着,我是如何打赢这场北伐之战的!”
辛弃疾:“唉~,不必多言。我几乎已经能预见此战的结果了。”
岳飞:“我的名号已经出现了好几次了,看来,你们都很敬重我?那我就来分析一下吧,虽然我不了解双方的具体情况,可根据辛弃疾所说的局面来看,南宋切莫轻举妄动为好,还是先操练兵马,备齐粮草吧。否则,即使在金国式微的情况下展开了北伐,也依然会败地不堪一击。”
韩侂胄:“这……”
宋太·祖位面。
提起北伐,赵匡胤的心头一阵火热,只要一想到“靖康之耻”他就恨不得用太祖长拳好好的招呼赵佶、赵桓父子俩。
虽说这宋宁宗位面也是个好去处,可是……
“靖康之耻”实在是太惨烈了,不仅掉了赵宋的脸,更丢了中原皇帝们的威仪。
因此,他压下心头的激动,不假思索做好决定——还是先去赵桓的位面。
一定要避免“靖康之耻”的发生!
赵匡胤(十大帝王)@韩侂胄:“你们先别着急,等我忙完“靖康之耻”就去你们的位面瞧一瞧。岳将军说的没错,先把将士训练好,把朝中心怀不轨的人除掉,在做其他打算。”
说来说去,还是大宋的明君太少了,除了他之外根本没人可以上榜。
如此一来,大宋的危机只能由他了解决,这工作量可不小。
赵匡胤无奈摇了摇头,对这群后辈恨铁不成钢。
没关系,我会出手。
到底是自己筚路蓝缕才创建的基业,还能离咋的?
如果说韩侂胄对辛弃疾的话置若罔闻,因岳飞的话稍显犹豫,可如今赵匡胤亲自发话了,即使他的北伐之心极度迫切,也不得不规规矩矩的低头应道:
韩侂胄:“是,太·祖皇帝陛下。”
宋宁宗赵扩更是喜不自胜,在他看来,自己亲祖宗出马,北伐之事岂不是手到擒来?
或许,他将成为南宋第一位收复中原、光复河山的皇帝。
他不由自主的开始畅想自己驾崩后的庙号和谥号,该是如何的光辉伟大。
孝、宁、景这些都不算什么,和他的丰功伟绩根本不搭。
一定是“文、武、明、宣、高”这等最顶级的谥号才配的上他。
他越想心里越美,思来想去之后,赵扩连忙擦了擦嘴角流下来的泪水,决定严格贯彻落实太·祖皇帝的要求:
赵扩@赵匡胤(十大帝王):“谨遵太·祖皇帝之言。我这就派人操练士兵,将那些主和派的大臣们通通贬谪。”
宋宁宗位面。
赵扩殷切的看着站在丹陛下的吴曦,满口称赞道:
“吴爱卿的族伯、祖父、父亲均为青史留名的抗金名将,兄弟父子几人相继守西土,深得民心啊。百姓谓之曰:“八十年忠孝门户。”,此话不假。”
听了官家的称赞,吴曦的脸上丝毫不见喜色,反而恭敬的拱手抱拳道:
“官家谬赞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们吴家也不过是为了大宋略尽了一些微薄之力罢了。”
见吴曦如此低调,没有任何的志得意满之色,赵扩心中暗暗点头,对他愈发放心:
“吴爱卿也瞧见了,如今宋军实力太差,实在不是出兵的好时机。太·祖皇帝命我操练兵马,提高宋军的军事实力。此事,就交给吴爱卿去办吧。”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又再三嘱咐道:
“此次北伐事关重大,我将数十万大宋将士性命都交给你了。吴爱卿,可千万不能让朕、让百姓们失望啊!”
官家的话传入耳中,吴曦当即跪倒在地,一脸坚毅和郑重的说道:
“请官家放心,微臣一定使出看家的本领,绝不辜负官家的嘱托。”
见他深情肃穆,说话如此掷地有声,赵扩估摸着,这次应该是稳了。
文武大臣们的脸上也不自觉的浮现出一抹笑容。
在他们眼里,有吴曦提前训练好的兵卒,再加上太·祖皇帝亲自坐镇,此次北伐,毫无疑问会成功。
……
定下人选之后,赵扩和期待家长注意的小孩子一样,他当即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汇报给赵匡胤,企图获得自家太·祖皇帝的关注和称赞:
赵扩@赵匡胤(十大帝王):“太·祖皇帝,我已经派吴曦将军去训练兵马,只待恭候您的大驾。”
而看到这个消息之后,赵扩位面的百姓们也敲锣打鼓、欢天喜地:
“官家万岁!”
“有吴将军的训练,我们万众一心,此次北伐一定能成功!”
小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