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醪
惠歌双手搭著木柄,眼神和飞扬的土灰一样飘飘漫漫。
她手下是一台两脚耧车,木柄钉成日字形,接一个上宽下窄的木斗。
木斗里装著粟的种子,下接三根削尖的木头,像只爪子,插在土里,随著牛的拉动,将灰黄色的土破开成棕黑色,抓出一条一条松软的沟垅。耧斗中空,里面的种子窸窸窣窣地落进沟垅,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
耧车用牛拉,牛要人牵,避免乱跑。惠歌原来在前面牵牛,但是她时常走著走著,人就不动了。
这是用耧车条播时候的禁忌。因为耧斗里的种子不断落著,人一停,牛跟著停,种子会一直下在同一个地方,犯滥成灾。
几次之后,老花看不下去,和惠歌交换工作。
他在前面牵牛,惠歌在后面牵耧车。
牵耧车就简单多了,给耧斗一个扶持而已,使惠歌的脑袋足够空荡,去想她的心事。
昨天老花告诉她为什么收小白习武的原因,她以为自己满意了。可是回到房间,坐到床上,放下帐帘,盖上绮被,在夜晚的阒寂中缓缓舒展的思绪,又令她想到一个问题:小白的心志是什么呢?
如果他讨厌胡人,表示他可能也讨厌鲜卑人建立的魏国,不想解巾入仕。如果他不登朝堂,还有志向需要强健的体能支撑,那么他想作的事情会是什么?
她一向是沾床就睡的人,这个问题才冒出芽来,人很快没了意识,便留到早上下田的这个时候来想。
小白讨厌鲜卑人这件事,她并不纠结,甚至能够理解。
鲜卑人是魏国的国人,对国人以外其他种族的人民,在孝文皇帝下诏汉化之前,可以说不当成人来看待。
魏国的第三个皇帝叫拓跋焘,孝文皇帝的高祖,小名叫佛貍。佛貍的生活很简单,衣服能穿就好,食物能吃就好,重要的是打仗,更重要的是他打得很好。
佛貍即帝位之前,魏国的西边有个夏国,皇帝叫作赫连勃勃,是匈奴独孤部的后裔,汉姓为刘。勃勃自称大夏天王,不想姓独孤也不想姓刘,于是自己取了一个姓叫作“赫连”,意思是声名显赫,足与天连。夏国的都城是统万城。统万城的南门叫“朝宋门”,东门叫“招魏门”,西门叫“服凉门”,北门叫“平朔门”。意图很明显,降服相应方位的国家,统一天下。
夏国西边的凉国,皇帝叫沮渠蒙逊。沮渠是匈奴的官名,蒙逊的祖先作过那个官位,以此为氏,是卢水一带的酋豪。那里的胡人也被叫作卢水胡。凉国的都城叫作姑臧城。领地包括酒泉、敦煌,直通西域。
魏国的东边还有一个燕国。皇帝叫作冯跋,是个汉人,在龙城一带励督农桑,推广种植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树叶都能用来养蚕。
佛貍即帝位之后,这些国家全被魏国的铁骑踏没了。
中原除了魏国,只剩下南边汉人的宋国。
佛貍也打宋国,不过战火是宋国点起的。
那一年夏天,宋国的皇帝想要北伐。北伐是汉人君臣从未弃置的念想,把崩溃的中原再收拢成原来那一个,把幅裂的天下再拼凑成原来那一张。那一年夏天是个好时节。雨水很多,河道流通,适合南方的水军,不利北方的马骑。加上魏国四处有人民起义叛乱,纷纷向宋国求援。
于是七月,宋国军旅大起,王旗北指。
开头非常顺利,水势汹汹,舸舰迅疾,一连拿下黄河附近的碻磝、历城、乐安、上社等要地,进逼滑台、虎牢。
魏国群臣知道敌军来袭,黄河一带又到了粟谷收获、蚕茧纺绩的季节,都请求佛貍出兵援救。佛貍不为所动,让大家城守得过就守,守不过就逃,顶多一起逃回阴山。
等到九月,马长出膘,健壮了,佛貍才发兵。原先宋军拿下的城又一一拿出来,魏军一路从滑台、东平、邹山、彭城,直到几乎可以望见宋国都城的瓜步,所过无不残灭,城邑望风奔溃。
这场由宋国点燃的战火,最终以魏国增加青、齐、徐、兖四州的领土止息。
这场战争让汉人深刻明白鲜卑人的作战方式。魏国的军队大部分不是鲜卑人,而是汉人和其他胡人。这些民兵的功能是作为“肉篱”。战阵总是这样安排,步卒在前,鲜卑将士跨马在后。开战时两者一起往前跑,战马踏到步卒身上,马背上的人也不管。
这对汉人兵卒尤其残酷。在马蹄的苦苦追求之下,只能将自己投向同族满是刀刃的怀抱。
宋国的将领闭城死守,佛貍还写信劝战:替我杀一杀这些兵吧,这样在我国境内异族的叛乱就可以少一点。
惠歌的祖辈多为镇将刺史,领兵征战的回忆是他们的谈资,这些往事她没少听过。
这是汉人庶民的情形。至于士子,当然也会在魏国当官,当然也会被腰斩夷族,只是在权力斗争之下种族问题成为远因,利害关系才是主因。
令惠歌印象深刻的是刑罚的方式。一样是腰斩夷族,汉人士子还会受到额外的待遇。
汉人以前有个很聪明的人,帮一个糟老头捡了三次草鞋,因此得到一部绝代兵法,成为天下奇智,运筹于帷幄之间,致胜于千里之外。最终辅佐他的主人当上国君,建立了汉朝,功成身退,寿终正寝,这个人叫作张良。
魏国有一个汉臣,人们说他是佛貍的张良,叫作崔浩。
崔浩建议佛貍征伐,无不胜。崔浩建议佛貍按捺,无不利。一路升迁,作到人臣之极的位子,汉人在魏国从未达到的高度──司徒。
司徒是汉人的官制,与司空、太尉合称为三公,相似的职位是丞相,惯例上设司徒就不设丞相,两者是有你没我的关系。司徒的权限很大,事情很多。皇帝有事先问他,太子监国有事也问他,要议论政事,要选拔才学,要修撰历法,还要编写国史,叫作《国记》。
问题出在编写国史。
佛貍要求务从实录,于是记载得非常完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全部写进去。编写竣事之后,有人建议崔浩将这部国史刻在石头上,彰其直笔,刊石扬名。加上崔浩为《诗》、《论语》、《尚书》、《易》、《礼记》等五经所作的注解,观其正义,图芳万业。
石铭立在平城西郊,位于城郭通往祠天坛的半路上。正方形,边长一百三十步。这个时候一步六尺,约是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一百三十步等于一百三十个人叠起来的高度。建造的过程动用三万民,耗时一百天。
流言随著石铭的矗立散布开来,内容是国史中鲜卑人干过的那些丑事坏事。国人看了不满,他族人民看了心痛。
这个时候的人视力很好,尤其是鲜卑人,帝王都站在数十丈的高台上物色一百三十步、高约七十八丈、文字如蚁,大家还是看得一清二楚。
石铭引起的群情激愤传进佛貍耳里。
石铭坍塌了,参与国史编修的官吏都死了。崔浩是总裁,他的族亲──清河崔氏,他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男女无少长皆斩。
至于崔浩本人,行刑前还让数十名卫士尿在他身上。
这在当时是轰动朝野的大事。汉族士人在魏国多为文官,从事与书史讲学有关的工作,多数参与国史编修,由此折损大半。尤其崔浩受到的戮辱待遇非常罕见,佛教徒都说这是报应。因为崔浩信奉道教,曾经进言佛貍灭佛,拆寺庙,诛和尚,破佛像,焚佛经。
惠歌却觉得,汉人士子和他们的文化有一种奇特的气质,一种深远的韵致。看不清,说不出,却令人莫名奇妙地自惭形秽──如同她面对小白的感受。或许是出于对这种自卑的防卫心理,或者出于难以企及的失望和愤恨,才想要将对方破坏殆尽。
想到这里,她忽然有个可怕的念头:小白不作官,难道想作贼?
这个时候“贼”、“盗”还是分开来说的。
大概在孔子那个时代,汉人就如此分辨,毁为贼,窃贿为盗。“毁”就是破坏社会秩序规范,所以“贼”指的是叛乱的人。汉人说话的时候喜欢在动作之前加个“作”字,例如“作偷”是偷窃,“作劫”是抢劫,“作贼”便是造.反。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国家,造.反都是明文处罚最重的罪名,魏国也是。
罪人腰斩,同籍皆诛,贼首弃尸,不得安葬。
惠歌再想下去,又摇摇头,自己否定自己。
小白连畜生都杀不下手,实在很难将他和杀人流.血的事情联想在一块。
再者,他连她都赢不了,怎么赢得了武装完备的官军?
惠歌看著地上隆.起变色的沟垅,觉得自己把事情想得太歪了,或许小白只是想把田种好。小白不作官自然要种田。种田可不轻松,处处要用力气。国家给的露田要种粟谷,给的桑田要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
以小白原先那个伤痕累累的孱弱身躯,实在难以负荷。
不过她会种田,两个人可以一起种。
惠歌嘿嘿笑起来。
她假想一番两人种田的情景,乐了一阵,回过神,看见一个路过的农人对她投以怪异的注视。才发现牛的前面没有老花,而是路旁的一棵柞树。牛绳系在树上,牛卧在树下,尾巴左拍右扬,来回地赶著蚊蝇。还发现耧车已经卸下,离牛约几步远。
那个农人那样看她,显然是她一个人抓著空荡的耧车痴痴地笑,很是诡异。
惠歌扭头,看见老花在田里拿著木耰覆土,将刚刚播下的种子掩进土里。
大概是看她走神走得厉害,播种完毕将牛牵到树下休憩之后,也不理会她,由她呆站。
惠歌忿忿。自去田庐拿来木耰,跟著覆土。
微微一阵风来,掀了掀惠歌头上的卷荷帽。帽子用莞草编织的,帽沿五六寸,形似荷叶,适合遮阳。
她停下动作,直起腰杆,一脚勾住木耰,两只手抓著帽沿往下拉紧。
风往远处的田地飞去。
拂进桑林。青翠的枝叶之间缀著嫣红的椹果,结实累累,一簇一簇的,仿佛红花绽放。桑田后面有一片淡淡的山影。山影映在蓝澈的天空上。
小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