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也一如既往地待其和善道:“魏国公有何事启奏?”
徐达拱手道:“陛下,臣数十年如一日操劳兵事,征战半生,如今已是一身伤痛,再不适合带兵,今年北伐成功,臣也已了了夙愿,再无所牵挂之事,当下,臣只祈愿辞去镇边练兵、都统五军大都督府之责,好生修养!”
徐达的确是戎马半生,也的确曾受过些伤,可这些伤痛,当真会导致他无法带兵吗?
就在上个月,他还带着大明天兵深入草原,将北元剿灭,如此能耐,显然还不到自请休退的时候。
之所以此刻辞官,是为了将兵权交出去。
位极人臣、功高震主,徐达已做到武将的最顶端,此时再不自请休退,怕是要惹来天子猜忌了。
他这时交出兵权,正是最合时宜、最知进退的选择。
对他这般行为,朱元璋自然很满意,不过,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做的。
朱元璋眉头一皱,大是关切道:“魏国公这说的什么话,你身子骨还硬朗得很,怎好说退就退?”
徐达自也故作咳嗽道:“臣经年带兵,早已疲惫不堪,若再强作坚持,怕会伤身坏体,而且臣自外孙外孙女出生后,还没看过他们几眼,请陛下让臣安享一下天伦之乐。”
朱元璋“犹豫”道:“可是……缺了你,咱如断一臂啊!”
这话倒是并非是凭空吹捧,有徐达坐镇军中,的确叫朱元璋省了许多心力。
但再强的帮手,到了该退的时候,还该识趣退下,徐达显然就是个识趣的人。
“臣年老体衰,不已适合再作军中主帅,我大明军中能人辈出,定有合适人选接替,再说此番北元覆灭,边关暂得安宁,趁此时锤炼新帅,才好保我大明军方新老交接。”
这般连番请辞,足可说明徐达退意已决。
朱元璋想了想,终是无奈叹了口气道:“也罢,魏国公既生退意,咱也不便再劝,你且暂将大将军之职卸下,暂不必再理军中事务了,不过,既得空闲,也当留在朝中走动,多替咱分担些压力才是,着旨,加封魏公徐达太保之衔,辅弼国务。”
收了徐达的兵权,朱元璋还以太保官衔,也算给了北伐官兵一个交代,毕竟主帅要是没受封赏,他们这些人还怎么加官进爵。
太保乃三公之一,为正一品官阶,地位尊崇无比。
可实际上,其并非实权职务,更多只是个身份象征。
获得这职位,徐达其实已等于是功成身退,日后只管领受国家俸养,可安享富贵了。
封赏完徐达,朱元璋继续论功行赏,对北伐中取得战功的将领逐一封赏。
受封将领众多,逐一赏完,极是费时费力。
待这封赏结束,时已近至中午。
百官都是大清早就跑来,熬了这么久,早已腰酸腿痛、腹中空空了,就等朱元璋封赏完后,一声散朝回去吃饭了。
却没想,朱元璋压根没有退朝的意思,他挥退最后上来领赏的将领,而后环视大殿,目光扫过在场群臣,这架势,显然还有话要说。
“诸位爱卿,自取消中书后,咱亲自审阅诸部奏章,发现一个问题。”
朱元璋甫一开口,便叫现场气氛一凝。
百官正等着回家,乍一听到“问题”二字,心下顿时一紧。
难不成,朝中有什么疏弊,叫天子给发现了?或许是朝臣懈怠,又或者是官场旧弊,总之以前有中书省从中隔阻,没叫皇帝发现。
现如今没了中书省后,天子亲自审阅奏章,才发现这问题。
无论是什么问题,这于在场的官员而言,绝不是个好消息,众朝臣心下惴惴,都在揣测究竟是何。
朱元璋很快给出答案:“我朝官员,竟有诸多身兼数职现象,许多地方官衙,常会出现县丞兼任库管、文吏之责,这种情况足可说明,我大明朝堂人才短缺严重!”
听到这话,朝臣们才稍稍放宽了心。
敢情这问题并非出在咱们身上。
真要论起来,各地官衙的确有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这问题的根源,就是出在你朱元璋身上,毕竟这些官员都被你杀了,人都杀光了,当然不够用了。
众人正自腹诽,却听朱元璋又道:“故趁此北伐大喜之日,咱决意重启科举!”
“科举”二字一出,在场所有人都是两眼一亮。
好啊,原本还担心又出了什么麻烦,敢情是朱天子突然开眼,咱大明朝又见光明了。
身处官绅阶层,众朝臣对科举一事可是极为向往。
他们本身已入了官场,自无需再仰仗科举,可是,他们的子孙后代,族中后辈,可都盼着这科举呢!
当下读书人不算多,真正能入得科举门槛的,恰恰是这些绅仕之后,因此,当洪武六年,朱元璋废止科举时,这些朝臣们都呜呼哀哉,痛呼天塌了。
到现在,洪武十三年,已足足七年有余,族中那些后辈还苦盼科举,终于叫他们盼到这一天了。
百官们激动坏了,顾不得殿堂礼仪,统统站出来举手高呼:“陛下圣明,科举一道,乃国朝取仕的重要一环,重启科举实乃英明之举!”
百官连番夸赞,将朱元璋比作圣明君主,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生怕他改变主意。
可没料,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
“不过虽然重启科举,然以往科举拘于四书五经,于国家治理用处不大,故而此番重启科举后,除开明经科外,还会再开设律、算、计、工、科、广文六门,任一士子只要想参加科举,皆可从这七门学科中,任选两门参考。”
朝臣们傻眼了,这好端端的科举,咋又改革了呢?
细一回想,这分科考举,怎听来那么熟悉?前几年在国子学里搞的分科取士,不就是这几门科目吗?
到了这会儿,朝臣们哪还不明白,朱元璋打一开始,就有想过要改革科举,之所以先在国子学里试行,正是为此做的准备罢了。
就在众人恍然大悟之际,朱元璋再次打破了他们的三观。
“诸门学科中,试经、律合格者,授律学进士,入吏部、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观政;”
“试算、计合格者,授户学进士,入户部观政;”
“试算、工合格者,授工学进士,入工部观政;”
“试经、广文合格者,授礼学进士,入礼部观政;”
“试算、科合格者,授科学进士,入五军都督府、兵部观政。”
小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