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起航(2 / 2)

朱高炽也站起身,将朱高煦送到门口:“二弟,保重!”

朱高煦大步走出东宫,回头望了一眼,心中暗道:“大哥,你放心,我朱高煦说到做到!不过,我的封地,可不止马六甲以西……我要的,是整个新大陆!”他眼中闪过一丝野心,但很快又被他掩盖了下去。

朱高煦离开东宫后,又去见了三弟朱高燧。相比于和朱高炽的对话,和朱高燧的告别就显得轻松愉快多了。

“二哥,你这一走,可得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朱高燧拉着朱高煦的胳膊,一脸不舍。

朱高煦看着三弟那副神情,心里闪过一丝复杂。他轻拍朱高燧的肩膀,望向窗外远方,语气中带着决绝:“可能再也回不到大明了。此去海外路途遥远,非几天半个月能够到达。若我在外面站稳脚跟,成功建立藩国,会派人随朝贡船队带信给你。”

“那以后可是见不到你了。”朱高燧垂下眼帘,声音低沉,随后又抬头盯着朱高煦,“那海外真有那么好吗?值得你抛下这一切?”

朱高煦走到窗前,指向远处的紫金山:“海外好不好,人各有志。大明虽好,却容不下我的雄心。在这里,我永远是汉王,是皇帝的儿子,是太子的弟弟。可在海外…”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野心的火花,“我可以是开拓者,是缔造者,甚至是那片土地的王!”

朱高燧眼中闪过一丝羡慕,他走到朱高煦身旁:“那我呢?如果我也想成就一番伟业,能像你一样出海找自己的就藩之地吗?”

“可以,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例如你可以去南洋,抑或是南洋之南,也许南洋以南就有一片大陆,也许那片大陆的东边就是比较适合我们居住之地,原住民也许也很原始。”

“恩,那好吧。祝你远航顺利。”朱高燧还在细细品味刚才朱高煦的那段话,但还是礼貌的祝福了一下朱高煦。

................

永乐四年深秋,刘家港码头人声鼎沸,船桅林立。三百多艘大小船只整齐排列,青龙旗迎风招展,惊得港口飞鸟不敢停留。这支空前庞大的舰队即将驶向未知的海域,其中两百余艘由汉王朱高煦亲自统领。

朱高煦站在甲板上,检查最后的装载工作。几十名工匠正小心翼翼地将装有茶树种子的木箱搬上船,箱上刻有“九蒸九晒”四个大字。不远处,另一队人马正将一箱箱的蚕卵和桑树苗木搬运到专门设计的保湿仓内。

码头上,朱棣携太子朱高炽与燕王朱高燧前来送行。朱棣穿着常服,但周围的禁军依然让人不敢靠近。

朱高煦踏上跳板登上码头,大步走到父亲面前,单膝跪地:“儿臣告别父皇。”

朱棣扶起朱高煦,罕见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起来吧,在水兵面前,不必拘礼。”他环视着庞大的舰队,眼中闪过满意的光芒,“这次朕给你配备了五百名精通营造的工匠,以及他们的家人,还有三百多户愿意远行的百姓。记住,从此以后他们既是你的臣民也是我大明的臣民。”

朱高煦点头应承:“父皇放心,我永远认大明为宗主国,永远护卫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棣又从怀中取出一枚玉印:“这是朕特意为你打造的'汉王之印',你此去海外,就是大明的延伸。”

朱高煦接过玉印,沉甸甸的分量让他心中一震。这是父皇对他的认可,也是一种约束。

朱高炽走上前来,递给朱高煦一个小木匣:“二弟,这是我送你的临别礼物——《资治通鉴》手抄本。希望你在海外不忘华夏历史。”

朱高煦接过木匣,笑道:“多谢大哥。这本书我会当作镇国之宝。”心中却想:“这可比原版多了几百年历史,对治国很有参考价值。”

朱高燧最后上前,递给朱高煦一把短刀:“二哥,听说海上多风浪,这把刀随身携带,遇险可解绳索。”

朱高煦接过短刀,试了试锋利度,满意地插入腰间:“好刀!三弟有心了。”

郑和从远处走来,向朱棣行礼后,对朱高煦说:“王爷,潮水已到,是启航的好时机。”

朱棣点点头:“去吧,带着朕的期望,去那片未知的土地上建立我朱家的基业!”

朱高煦最后看了一眼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对着父皇和兄弟深深一拜:“儿臣此去,若有所成,定当传信回朝。若天命不济……”

朱棣打断道:“不必说这些丧气话。去吧,上天自会保佑你。”

朱高煦登上旗舰,站在船头,望着岸上渐行渐远的亲人。甲板下,水手们忙着调整船帆,随着三声铜锣响,战鼓隆隆,三百艘战船缓缓驶离港口。

船队排成雁形,乘风破浪。朱高煦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涌起澎湃的激情。他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片全新的大陆等待着他去征服、去建设、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王朝。

“新明朝,我来了。”朱高煦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风帆鼓满,战船破浪前行。庞大的舰队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很快消失在茫茫大海的尽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小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