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完新郑州,确立了地方议事会和法院的雏形,朱高煦心里踏实了些许。
船队掉头南下,返回新京。
新郑州那边杨定山那帮中原老农,确实把土地侍弄得像模像样,这让他对后续的拓殖点多了几分信心。
回到新京短暂休整,朱高煦立刻着手准备下一阶段的巡视。
新郑州的底子打得不错,但帝国的定居点远不止一处。
他这次的目标是更南边的新杭州和最早的落脚点新威海,还有那个位于密西西比河口、被他寄予厚望的“上海”。
光靠海路终究只摸到了这片大陆的皮毛,内陆的潜力,他心里有数。
他还特意下令,从卫戍部队中挑选一百名骑术娴熟的士兵。
命令传下,军营里顿时炸开了锅。
不仅要挑人,还要备好马匹和相应的鞍具、草料、干粮,一样不能少。
朱瞻壑看着校场上忙碌的身影和嘶鸣的马匹,有些不解。
“父王,南下多是沿海乘船,为何要带这么多骑兵和马匹上船?这装卸也太费事了。”
朱高煦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目光投向墙上那副简陋的地图,指尖点在了遥远的密西西比河河口区域。
“瞻壑,眼光要放长远些。”
“上海那边,往北不远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那平原上有成千上万的野牛。”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次去上海巡视定居点是正事,但既然到了门口,岂能不进去看看?”
“正好带着骑兵,去那平原上跑一跑,打打猎,见识见识野牛群的阵仗。”
“顺便,也让这些憋在船上和营寨里的士兵们,练练骑射真功夫,找找在大地上纵横驰骋的感觉。”
他没说出口的是,骑兵在广阔平原上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也是新大明以后保家卫国的重要力量。
现在有机会实地演练,熟悉地形,再好不过。东欧大平原上有赫赫有名的哥萨克骑兵;近代美国在这片大平原上有西部牛仔。不知汉人在这片平原上会形成何种文化?
亲卫部队里那些平日里宝贝自家马匹跟宝贝儿子似的士兵们,个个挺胸立正,把自己和坐骑都拾掇得油光水滑,只盼着能被选中。
能跟着汉王出巡,还能骑着心爱的战马去见识传说中的大平原和野牛群,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和吹嘘资本。
负责挑选的军官倒也干脆,只看骑术和人马配合,刷刷点点,很快一百人便定了下来。
落选的唉声叹气,选上的则咧着嘴,互相捶打着肩膀,兴奋劲儿溢于言表。
接下来的马匹装船,才是真正的大工程,费了不少功夫。
这些战马在新大陆可是金贵物种,每一匹都关系到骑兵的战斗力,损失不起。
士兵们小心翼翼地牵引着,用特制的斜坡木板和绳网,半哄半拽地将这些大家伙弄上甲板下的临时马厩。
马儿们显然不喜欢摇晃的甲板和狭窄的空间,不时打着响鼻,刨着蹄子,惹得负责照料的士兵一阵手忙脚乱。
他还特意从自己的行囊里翻出两顶帽子,是之前让心灵手巧的韦氏照着他画的简图试着做的。
圆筒状的帽顶,一圈不算太宽的硬帽檐,看着有些不伦不类,既不像大明的儒巾,也不像军士的头盔。
他自己戴上一顶,又递给朱瞻壑一顶。
“戴上,海上日头毒,南边更晒,这玩意儿遮阳挡雨都好用。”
朱瞻壑好奇地接过帽子戴上,感觉有些新奇,照着水面倒影看了看,倒也不算难看。
一切准备就绪,船队再次扬帆,调整航向,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向着南方温暖的海域驶去。
抵达新杭州时,这里的景象又与新郑州不同。
此地移民成分更杂,有南直隶来的丝绸商人,也有浙江沿海的渔民,还有闽地的农民。
定居点的规模看着更大些,码头也更像样,隐隐有了几分港口市镇的雏形。
朱高煦依旧是老规矩,召集本地头面人物和民众代表,宣讲《地方议事会临时章程及选举法》。
有了新京和新郑州的先例,这次推行顺畅了不少。
当地人虽然对“选举”、“议事会”这些新词还是一知半解,但看着汉王带来的官兵和那面青龙大旗,没人敢公开质疑。
朱高煦当场任命了两位略通文墨、在新京接受过短期培训的胥吏担任地方法院的临时法官。
他再次强调:“府尹主政,法院主法,议会主监督,各司其职。”
“所有候选人名单、通过的地方法规、重要议事记录,都要送新京备案。”
“记住,你们是新明帝国的一部分,不是自立山头。”
敲定了新杭州的行政框架,船队未作过多停留,继续南下。
终于,船队抵达了他们踏上这片大陆的第一个据点——新威海。
这里是最早的定居点,房屋修建得相对更规整些,不少已经是夯土墙甚至掺杂了部分砖石的结构,比新郑州那种后面才建立的模样多了几分沉淀。
故地重游,朱高煦心头也泛起几分感慨。
当初带着一万多人,前途未卜地登陆,如今帝国的触角已然延伸开去。
在新威海,他同样推行了地方议事会和法院制度,任命了法官。
之前朱高煦在这里说过选举之事,大家都有心理准备,甚至在朱高煦来之前这个定居点就开始根据朱高煦之前的话开始筹备选举,所以这里的阻力更小,接受度似乎也更高些。
流程走完,朱高煦没多耽搁,直接把重点放在了视察此地特有的产业——茶园和桑园。
这片区域的气候,是他当初翻阅残存资料,结合一些模糊的地理知识,硬着头皮推断可能适合种植茶、桑的地方,赌的成分不小。
小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