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事小说网>穿越小说>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第56章 注音方式研讨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章 注音方式研讨会(1 / 2)

粮食生产初见成效,与瀛角城、旧大陆联络的船队也已扬帆起航。

朱高煦坐在自己那简陋却也坚固的木材与夯土混合结构屋内,窗外是新京初秋略带凉意的风。

面前摊开着几张新威海造纸作坊出品的粗糙纸张,质地尚可,带着淡淡的草木气。

他深知,一个新兴文明的根基,绝不仅仅是充盈的粮仓和数量众多的土地人口,还有统一的文化认同。

对于文化认同的搭建,首要的工作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他提笔,蘸了点墨水,先在纸上写下一行对他而言无比熟悉的字母:

abcdefghijklopqrstuvw

写完,他端详片刻,那遥远时空的记忆碎片般涌现,课堂上老师领读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

“啊、啵、呲、嘚……”

他一边低声念着,一边在字母下方对应写上他记忆中汉语拼音的发音标识汉字。

宋老先生听着,眉头略微舒展半分,但依旧疑虑重重:“即便如此,以夷变夏,终究……”

这法子,若真能让寻常百姓,甚至是不识字的孩童,都能快速掌握汉字读音。

“能助本王一臂之力。”

“汉字是体,拼音是术。术为体服务,方能事半功倍。”

书房内的气氛,霎时间凝重了几分。

宋老先生念了几遍,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钱儒生也低声道:“殿下此言……倒是有些道理。”

他拿起另一张写着拼音规则的纸。

宋老先生捻着胡须,沉吟道:“殿下,这……这些符号,老朽愚钝,前所未见。”

“譬如‘天’字,若用拼音,便是‘t-i-a’,加阴平声调。”

有了拼音,就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检索活字,那速度,比起从数千上万个字模里一个个找自然会快一点。

他指着纸上的英文字母和声调符号。

“但非议能让百姓识字吗?”

朱高煦打断他:“宋老先生,此非以夷变夏,而是师夷长技以利我民。”

知识的门槛一旦消失,这世道……

他揉了揉太阳穴,这玩意儿的推广绝非易事,但他必须做。

汉王这……是要另起炉灶?

他话锋一转。

“老朽再试试。”

一开始,有些别扭,舌头总也绕不过来。

他看向朱高煦,带着几分探询:“莫非,殿下此法,与那西夷文字有所关联?”

“非议嘛,自然会有。”

“西洋番文?”

一个初学者,字都不认识几个,上哪儿去找合适的反切上下字?

“学者需先识得大量汉字,方能切音,门槛太高。”

这套方案的理论基础和初步规划算是有了。

d德,t特,讷,l勒……

g哥,k科,h喝……

确实比反切法直观许多。

钱儒生眼中微亮:“殿下所言……若真能如此,倒不失为一桩美事。”

他看了一眼朱高煦,又看了看纸上的拼音。

“确是如此,”周儒生忍不住附和,“我家那顽孙,教他反切,简直如对牛弹琴,气得老夫肝疼。”

他看向几位儒生。

为首的是一位姓宋的老儒生,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曾是旧明翰林院的编修,学问扎实,也最是固执。

“将来我印书作坊的活字字模,若按此拼音顺序排列,检字速度就会提升。”

他脑海中闪过“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

写到此处,朱高煦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一丝笑意。

书籍成本降低,人人皆可读书……那他们这些读书人,素来看重的“学问”,其价值何在?

又补充一句:“此法若能推行,亦可用于检索字模,提升印书之效率,以利教化广传,书籍普及。诸位臣工若有著述,亦能更快刊印,流传于世。”

“殿下召我等前来,不知有何吩咐?”宋老先生先开了口,目光在那纸上扫过,眉头微微蹙起。

旁边一位姓钱的儒生凑近了些,仔细端详着那些字母,忽然“咦”了一声。

“更怕后世子孙,只知符号,不知汉字根本,岂非舍本逐末?”

“今用这些……这些不似汉字之物,为汉字注音,传出去,怕是要引来非议。”

“但启发归启发,此法之核心,仍是为了我汉家言语服务,为了我新明百姓识字便利。”

“只是……又不尽相同。”

那玩意儿,想要识一个字的音,先得认识另外两个字,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去拼。

最后朱高煦做了总结:“今日请诸位来。”

就算找到了,读音万一再不准,那真是错上加错,越学越糊涂。

“这……这简直是有辱斯文!”

“便是想请诸位,先了解此法,待日后推行之时。”

念了几遍,慢慢找到了感觉。

“其用,首在辅助识字,统一各地读音,正本清源,俾使人人皆可读书明理。”

反切需要先记住两个字的读音,再从中拼合。

反切法乃是历代相传的注音之法,虽说繁琐,却也是圣贤遗留下来的规矩。

“还有声调,汉话的精髓。”

宋老先生沉默了。

这对于启蒙教育而言,不啻于一场灾难。

“且古今语音流变,同一反切,各地读音亦有差异。”

声母、韵母,单韵母,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

甚至,更能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

他笑了笑。

“反切虽繁,却也传颂千年,自有其道理。”

朱高煦在纸张末尾,蘸饱浓墨,一笔一划,郑重写下:

那岂不是……

“总比写个字,还要翻半天字典,找两个反切字来拼,把人急得抓耳挠腮来得强。”

那些贫寒学子,为了识字读书,付出了多少艰辛。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恐怕无异于天书鬼画。

朱高煦将写满符号的纸张在桌上铺平,唤来了几位平日里负责文教,在新明也算得上是德高望重的读书人。

“r-e……”

“其一,学习者需先识相当数量汉字,方能据以切音,门槛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用这些弯弯绕绕的西洋符号给神圣的汉字注音,在他们看来,简直是数典忘祖,引狼入室,罪不容诛。

这些符号,弯弯绕绕,不似汉字,倒像是鬼画符。

知识也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工具。

没有声调,汉话就失了魂,甚至意思都可能完全跑偏。

“此拼音之法,以简驭繁。”

“其二,古今语音流变,部分反切用字之读音早已与今时不同,若强求切合,反易滋生错谬,以讹传讹。”

多了几分探究,几分……认可。

“非议能让书籍广传吗?”

“其三,各地语音差异巨大,同一反切,燕京人读一个样,南京人读另一个样,到了广府更是天差地别,不利于语音统一,政令畅通。”

“今日请诸位来,是想与诸位商议一件关乎新国家的教化大计之事。”

写完汉语拼音最基础的部分,他开始分析反切法弊端。

朱高煦一边说,一边指着纸上的符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小事小说网